[45] 学界通常讨论道统与正统的关系,往往侧重于正统所具有的政治内涵,参见江湄:《正统、道统与华夷之辨——论南宋的中国认同及其历史意义》(《中国哲学史》,2022年第5期)、彭传华:《正统、道统、治统——王船山对于政权合法性来源的思考》(《南昌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》, 2013年第2期)。
它不是一本自然科学书,不是提倡对周围世界要做客观调查的书,而是寻求找到之于自然世界的人类经验所处地位,以及与自然相和,实现人类的最大发展。只有这样,人才可培养关系,做人成仁。
《易经》是一本讲变通的书,变是人类可将变化带给世界的能力,通是所能获得的文化认同性。我们所做的事情确实将会反过来作用于已身。古汉语道字,以人目足喻意。第四,《易经》是一种非定命观,即人类前途取决于人类自己能动的创造力,不受任何超自然本体存在假设的干预。如果我们做不到将人的经验与周围世界相结合,我们就会自毁家园。
文化不仅意指文学,而且指与文化相联系的一切事物,因为它是对人经验最高的表述。文意为经过内化美感,人的经验实现升华。鼓之以雷霆,润之以风雨,日月运行,一寒一暑,显然不是像一些人理解的那样,自然宇宙由八卦或阴阳交相作用而产生。
但阴阳合称就是道本身。一阴一阳,其生生乎,其生生而条理乎。方以类聚,物以群分,吉凶生矣。 中国哲学从一开始就没有走西方哲学知性概念思维的路数,而是走了一条独特的象概念的思维道路。
首先,阴阳不是一对范畴,而是一个范畴。阴阳虽是两个字,然却只是一气之消息。
宇宙万有(大全),以体言之,曰天道。其实《周易》经传的作者也是有意要人们避免将此经典文本的语义落到实处。只有这样的知(也就是哲学),方可认识宇宙真理,以指导人事,这应该是中国人很早就有的想法。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宇宙论都从一个始基出发,并且这个始基一般都是一个实体性的东西,如水、气、火、原子,等等。
也因此,天子之政,首先在观天命。然后,在此基本秩序中,生命在阳光的温热下诞生了。天道始万物,物资始于天也。并将阴阳两概念与乾坤两概念挂钩:乾,阳物也。
但这根本没有回答阴阳为何的问题。或者创造者使无序变为有序,或者宇宙的秩序归结为神圣的世界灵魂。
而《周易》宇宙论与此有明显的不同,它不是从实体出发,而是从非实体的象出发,虽然它也讲天地万物,但它的天地主要是一个哲学观念,而不是指物理意义上的天与地。我们可以将阴阳作为一个概念看,但也不应该忽略它结构的二元性:阴阳做一个看亦得,做两个看亦得。
六气曰阴、阳、风、雨、晦、明也。其之所以能运行,是因为它是一个包含差异的统一,天地并称即表明这一点。如神之微妙之知,当然不是实用性知识或常识,而是超越它们的形上之知。以用言之,曰阴阳,曰生生。而是相反,这只是说,八卦蕴含天下之理,但天下之理并非八卦造成,而是八卦使人得天下之理。船山的这个解释非常精到,天不是实体,对于中国哲学来说,形而上学的对象不是任何意义的实体,易无体已经说得够清楚了。
《易》之既画,天地万物之变化又在卦爻中。乾知大始,坤作成物,乾以易知,坤以简能。
这也表明它们的目的主要是描述性的,描述宇宙之所是,以及它的演化过程。天道不但是宇宙之全体,而且也是万有之起点。
阴阳是一个象概念,主要是用来指示万有大化之原理特征的。即便它讲日月寒暑或风雨山川,也不是着眼于它们是什么,而是关心它们如何生成或如何是。
用同样抽象的乾元来指天道。但《周易》显然不是这样的宇宙论。天或大全意义上的天地乃阴阳消息,即生成与定形统一之易。在《左传》所记医和说的这段话里,气显然并不是指知觉意义上的气体之气,因为阴、阳、风、雨、晦、明六者中只有风才是现在人们理解的气,其余五者根本都不能说是气,而且这六者彼此之间差异也很大(至少在知觉上),因此,此处之气是一个解释性的哲学概念,用来指决定事物正常秩序的元素,这样它们才会降生五味,发为五色,征为五声,淫生六疾……分为四时,序为五节,过则为灾。
这种宇宙论主张,宇宙不是自然而然演化而成的,而是由一个神智设计创造出来的,因此,宇宙有种种理性的秩序,也有一个神圣的目的。是故刚柔相摩,八卦相荡。
进入专题: 阴阳 中国哲学 。盈天地之间,道,其体也。
主宰宇宙生化的是虚而不实的至德,是乃统天的乾元,而不是什么人格神或别的实体性事物。自古以来,就有人从宇宙论(这个术语是近代引进的西方哲学的术语)的角度来理解《周易》。
这是明确表示,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最高概念——道,是由阴阳组成的,阴阳是它的两个构成要素。与五行一样,阴阳概念出现得很早,而且也是很多人只是在一般意义,而非哲学意义上谈论阴阳,也就是没有把它当作哲学概念来使用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说尧其知如神,《索隐》释此句为如神之微妙也。《系辞》曰:一阴一阳之谓道。
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,它是要说明宇宙和人类所生活的世界是怎么演化而来的。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变化见矣。
最初的湿气凝聚形成了地球坚硬的内核,又稀释为空气和天火。阳和阴不能单独作为哲学范畴用,在哲学上,它们只是作为构成阴阳这个概念的环节才有意义。
经过现代性思维洗礼的现代学者,的确无法理解古人思想之精微,只能以现代实在论来格义,可这种格义只能让古代事物归于消灭。阴和阳不能分开作为单独孤立的东西来说,因为独阳不生,独阴不成。